|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
2004年1月,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皇皇九大卷《余光中集》,受到廣泛注意;2004年4月,備受海內外華語文學界矚目的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開獎,余光中成為2003年度散文家獎得主
近日報刊上關于他更是連篇累牘,“文化鄉愁”、“中國想象”、“文化大家的風范和氣象”之類的溢美之辭讓人頭暈目眩
今年4月21日的《新京報》上,一位記者在其“采訪手記”中這樣寫道,“高爾基提前輩托爾斯泰‘一日能與此人生活在相同的地球上,我就不是孤兒’,況且曾相見并有過一夜談呢?”他將余光中比作托爾斯泰,并為自己能見到這位大師而感到幸運萬分,這段“驚艷”之筆將大陸的“余光中神話”推到了極端
遺憾的是,這些宣傳和吹捧說來說去不過是余光中的“鄉愁”詩歌和美文,而對余光中在臺灣文學史上的作為毫無認識,因而對于余光中究竟何許人并不清楚
不過,對于普通的讀者也許不應該苛求,因為大陸對于臺港文學一向隔膜,而余光中又善于順應潮流
舉例來說,在九大卷300余萬言的《余光中集》中,余光中的確是十分干凈和榮耀的,因為他將那些成為他的歷史污點的文章全部砍去了,這其中包括那篇最為著名的被稱為“血滴子”的殺人利器《狼來了》
但在行家眼里,這種隱瞞顯然是徒勞的,每一個了解臺灣文學史的學者都不會忘記此事,海峽兩岸任何一本臺灣文學史都會記載這一樁“公案”
鄉土文學之爭 余光中在臺灣文壇上的“惡名”,開始于“唐文標事件”
70年代初,臺灣文壇開始對一統臺灣文壇的“橫的移植”的現代主義詩歌進行批評反省,其標志是唐文標先生的系列批評文章,他在1972年到1973年間的《中外文學》、《龍族文學評論專號》、《文季》等刊物上先后發表了《先檢討我們自己吧!》、《什么時代什么地方什么人》、《詩的沒落》等文章,批評臺灣現代詩的“西化”和脫離現實的傾向
這一系列文章在文壇引起了震動,引發了關于現代詩以及現代主義的大爭論
在這場論爭中,余光中當時是維護現代詩的代表人物
關于論爭的是非本身,這里無需加以評判
想提到的是,余光中一出手就顯示出他的不厚道
在《詩人何罪》一文中,余光中不但言過其實地將論爭對方視為“仇視文化,畏懼自由,迫害知識分子的一切獨夫和暴君”的同類;而且給對方戴上了在當時“大陸”的臺灣最犯政治忌諱的“左傾文藝觀“的帽子
所以就有論者揭露余光中搞政治陷害,如李佩玲在《余光中到底說了些什么》一文中指出:“這樣戴帽子,不只是在栽害唐文標(也算得上是壓迫知識分子了吧),還在嚇阻其他的人
” 但這樣的批評對于余光中沒有產生什么效果,在70年代后期著名的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變本加厲地施展了他的攻擊手段,并且與國民黨官方、軍方配合申伐左翼鄉土作家
在這場鄉土文學論戰中,臺灣鄉土文學受到的最大攻擊來自兩個人,一個是代表官方的國民黨《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另一個就是余光中
在鄉土作家看來,最為可怕的并不是彭歌強調“”的官方言論,而是余光中關于臺灣鄉土文學“聯共”的誣告
1977年7月15日至8月6日,彭歌發表了系列官方文章,強調“愛國是基本的大前提”,不是“蹈入了‘階級斗爭’的歧途”
緊隨其后,余光中在8月20日《聯合報》發表了《狼來了》一文,影射臺灣鄉土文學是大陸的“工農兵文藝”
他在此文開頭大量引述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觀點,以此證明臺灣鄉土文學的思想與前者的相類,并且說:“目前國內提倡‘工農兵文藝’的人,如果竟然不明白它背后的意義,是為天真無知;如果明白了它背后的意義而竟然公開提倡,就不僅是天真無知了
”接著,他從攻擊大陸的共產黨文藝統治談起,抱怨臺灣的“黨治”未免過于松懈,對于鄉土作家過于客氣: “
兒子來到微信,搖曳,聲音有點愚蠢,感冒,必須吃藥
可以連接到前面,老朋友,我仍然想到,我會不可避免地,我想有一個評論和文章評論,兩個不正確
最終,仍然在夜晚,這個深刻的道路光,它似乎有♥,我喝醉了,生活并不后悔
當我打起來時,我跳到了我的眼里
朋友們,你想思考它,真的不是,每個人都很樂意分享,文字和文學,悠閑,雅杰,幸福快樂永遠是永遠的,晚安睡個好覺
11、記住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不要問別人好不好看
喜歡勝過所有道理,原則抵不過我樂意
立秋收夏色,輕雷模糊地穿梭七弦琴潤長安之蒙蒙小雨,滴答滴答地清醒窗外婆娑樹影透過簾櫳,與幾案上的七弦琴弦訂交甚歡,猶如稀世寶物,風荷搖思俯身盤弄七弦,只聽得玉鳴錚錚,蓋過了檐下小巧精致雨聲
真的,內心一直很慶幸自己,當年能夠選擇那個行業,畢竟,建筑系橋梁專業的生涯,給我生命中留下了許多難忘的歲月
而往往,在青春的時光隧道里,那些第一次,都讓我得到了許多或恐懼或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