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
減少了養殖成本
以往在投料、施藥、捕撈過程中,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推動用水和養水相結合,對不宜繼續開展養殖的區域實行階段性休養。50畝左右的魚塘,在捕撈季,需要雇傭十幾人進行拉網式捕1魚,效率不高且成本巨大。而新型的養殖模式下,投料、施藥均只要一人就可以輕松操作,捕撈時也只需兩名工人即可勝任。且魚藥的使用大大減少,周恩平笑著說:“整個夏天都沒用過魚藥,魚照樣活蹦亂跳?!?p>

您認為流水槽的規模和大池之間1合適的比例是多少,是不是只要經濟能力許可流水槽就可建得多一點?
周:當時有人認為流水槽規模越大,它的造價就越低,生產中我們通常是建3條槽。1簡單的辦法是排水、換水、吸污,大量使用微生態制劑改水,種植水生植物吸收營養鹽。2013年當時我們推出的大池塘和流水槽的比例控制在2%,亦即2%的池塘養魚,98%凈水。當時集污設備不行,開始在平望搞的時候是人工進行吸污的,發展到現在既有手動的,也有半自動牽引式的,還有單軌的、雙軌的、智能化的。像我們在上海松江做的流水槽,就是智能化的,程序全部輸入電腦,一天可以吸6次,也可以吸8次,事先設定輸入電腦即可。所以說,大池塘和流水槽的比例是根據吸污能力、養殖品種、養殖能力等綜合確定的。現在我們在推廣時,比例放寬到3%,隨著設備的改進和大池種養水平的提高,比例應該還可以放寬。但是流水槽和大池塘的比例也有一個天花板,我認為不可以太高,比例太高的話可能在3~5年內沒問題,但是一旦超出了大池塘的凈化能力,也許10年后水質又會走到像現在的樣子。我們的目標是一池水要用到后還是好水,要零水體排放,可持續發展。


在跑道上養魚的技術原則是在池塘中建造一個水箱,并將其分為魚類養殖區和水質生態凈化區。“健身魚”,每畝平均產量可達5000公斤,是傳統養殖方式的4至5倍。水箱用于“生態圈養”飼養魚類,而水質生態凈化區域用于飼養濾食動物,蝦類,貝類或種植水生植物。通過安裝在水箱上游的氣升式好氧水推送裝置將槽中食用魚的排泄物推到下游手指的廢物收集區;廢物通過自動抽吸裝置回收到沉淀池集中處理。這不僅解決了池塘養殖的自污染問題,也將廢物變成了寶藏。同時,整個池塘實現了微流水魚的循環,有效地提高了池塘養殖的經濟和社會效益。